实验室里的质控品,是检测质量的“隐形裁判”——用对了是“标尺”,用错了就是“陷阱”。但很多小伙伴总在存储、复溶、分装、上机这些“基础操作”上踩雷:自动除霜冰箱悄悄毁了质控品稳定性,阳光直射的实验台让复溶环境“超标”,移液管不准导致加水量偏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能直接让质控结果“跑偏”,甚至影响临床判断!
今天,我们就把最容易出错的关键细节一次性讲透,从“选冰箱”到“上机前”的每一步都给你划好重点,帮你避开操作雷区,稳稳守住检测质量底线!
一、存储:选对冰箱,温度计别“摆烂”
质控品未开瓶时,存储环境直接影响其稳定性。记住两个“硬要求”:
● 冰箱选医用款:自动除霜冰箱会频繁升温/降温,破坏质控品的冷冻干燥结构,严禁使用;
● 温度计定期校准:冰箱里放的温度计不是“摆设”,需定期校准确保显示准确,避免因温度偏差导致质控品变质。
二、复溶:环境+水质+水量,步步“精准”
复溶是让干粉“复活”的关键步骤,操作不当会直接破坏质控品成分:
● 环境要“避光避风”:一定要在无空气流通(避免灰尘/杂质进入)、无阳光直射的实验台上操作,防止质控品受潮或氧化;
● 温度严格控在18~25℃:必须用室温(禁用孵育器/箱),高温会导致成分变性;
● 水要“纯”: 加入的水建议参考行业标准WS/T 574-2018《临床实验室试剂用纯化水》,水质不达标会引入干扰物质;
● 水量要“准”:建议用A级移液管取水(精度更高),且移液管需定期校准——水量多了稀释、少了浓度异常,都会让质控结果失真。
三、分装:体积+标签,一个都不能少
分装的目的是方便后续使用,但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交叉污染或混淆:
● 体积按需定:分装时参考仪器每个项目的“吸样量+死腔量”(枪头残留量),避免取液不足或浪费;
● 标签必须清晰:每个分装管上需标注:质控品名称、水平(如高/中/低)、分装日期——不标记=后期用错“标尺”,结果全乱套!
四、上机:温度平衡有讲究,加速融化是大忌
上机前的最后一步,很多人因“心急”踩坑:
● 未分装的质控品(2-8℃冷藏):取出后直接取所需量,原瓶严禁回温!取完立刻放回冰箱——反复温差变化会加速质控品失效;
● 分装冷冻的质控品:需提前放室温融化,但禁止人为加速(比如热水浴、吹风机)!自然融化至完全平衡后再上机,暴力升温会破坏成分稳定性。
这些细节,看似是“操作习惯”,实则是质控结果的“生命线”。从今天起,把它们记在小本本上,或贴在实验室操作台边——多一分规范,就多一分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可靠!
菁良临床质控一站式解决方案
菁良通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生产,向体外检测行业用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领先的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协助医学实验室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现已推出专业的质控管理软件,第三方质控品涵盖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等体外诊断细分领域。
关于菁良
菁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提供体外诊断标准品与质控品的研发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菁良通过自主研发的平台,向体外检测行业用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领先的标准物质、第三方质控产品和企业参考品服务,助力提高行业检测准确率。参与多项由检测领域行业龙头和监管机构发起的标准制定工作,多次支持由临检中心发起的室间质量评价 (EQA)/能力验证项目。
菁良秉承着“精准制标,匠心良造”的理念,怀抱着“提高体外检测准确率,助力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愿景,致力于建立规范化的中国体外检测金标准平台。